“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装饰”单元作品介绍
● 单元主题:装 饰
《装饰》是一本创办于1958年的杂志,在审美空缺的年代,作为大众读物风靡一时。当时,这本刊物代表着“双百方针”之后民间的美学趣味——这种趣味缘于中国本土积淀的实用美学回潮,也深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等外来文化的浸染。
为这本杂志的前十二期做场展览,是感触于它甜中带酸的美学品质。它的美学是用来祝颂吉祥的,满怀希冀,似乎不太留意于介入世界的激进。它与人亲近,无所谓曲高和寡;老老实实,只想好生过日子。它的眉眼太迎合人们的期待,好像急迫地要把世间焦灼掩饰。挤眉弄眼太刻意、太熟练,倒有点掩耳盗铃,像在反讽——烦恼循环往复,没完没了,才诞生了对这些美学的需要。
“装饰”单元地点:OCAT深圳馆 C、D展厅
“装饰”单元现场
“装饰”单元现场
● 单元作品介绍:
1.
张郎郎
张郎郎的绘画线条简练、色彩缤纷,看似富于装饰性,事实上却传达出难以名状的情致——这般浸染力源自于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张郎郎生于延安,为著名画家张仃之子。中年之后,开始作画。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美术探索,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框架中昭显出中国民间美术的风范。与立体主义绘画不同,这些绘画并非单纯地拼接一块块观察视角,以形成一种客观而“立体”的画面。对此相对,张郎郎试图向对象物持续观察的视觉停留中注入情感。因此,那些富有童真趣味的绘画,像是一次次与观众的亲昵邀约,一起淡然地回望品味生命的涨落。
2.
武晨
《天使》中央五位可爱天使,上半身与腿部常共用一个躯干。绘画以不同的路径完形一个身体,让观众形成视错觉。武晨使用的图像呼应了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中“五子日升”这一民间寻求美好寓意的连体娃娃,这一“共用躯干”的绘画方法可以追溯到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对夔龙的描绘。敦煌藻井的“三兔共耳”,西藏阿里王国遗址的“四喜人”,清末民初的“四喜猴”图案,也都应用了类似的工艺美术方法。儿童样貌的有翼天使在布歇的绘画中常见。而无论是顺沿着犍陀罗艺术中的“肩扛花彩”,或希腊古风时期的斯芬克斯形象的路径,天使的形式都经受了历史的千锤百炼。它最终在一张色彩热烈的青年画家绘画上出现,与中国民间的构图形式搅合在一处。背景不同颜色的网格,有令人想起中世纪教堂马赛克玻璃窗,它们漫延开来,包裹到天使的身体上。
3.
杨福东
杨福东的这幅作品灵感来自于他幼时所见儿童们常常收集的糖纸。幼儿园午睡时,他们喜欢悄悄拿出收藏在笔记本或床底的糖纸,透过它们朝向天空观看,将眼前的现实转换为纯真、梦幻或者憧憬的情怀。这类配色系统或构图手法被各种商业广告片中沿用,徒有甜腻的外壳,种种心绪却已不在。《天色·新女性 II》试图以一种感性而直接的摄影方式将这种抽空的过程定格下来。
4.
伍伟
伍伟,《大千图说》,2021年,综合材料,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海派家具特指1843年到1949年间出现或生产于上海的中西合璧家具、纯西式家具以及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生产的摩登家具,因其设计、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中国工匠的参与因而不自觉融入了中国传统色彩。(欧阳周洲,《中西方文化在海派家具中的融合与创新》,2015年)伍伟在作品《大千图说》中使用廉价的海派家具之形式,恰好与署名为江希张的著作《大千图说》流行于同一时代。
5.
张晓
张晓,《“酒瓶”系列》,2020年,摄影,24张,每张32 cm×24 cm
近年来,张晓的工作围绕着挖掘民间美术审美趣味而展开。他收集各地改革开放后生产的陶瓷酒瓶,并将它们拍摄成摄影作品。这些形式各异的酒瓶具有时空自由的特点,即顺从于塑造者主观的心理逻辑,对形象夸张处理,不受事物的自然属性和造型规律的限制,具有“多点透视”或“反透视”的特点。这些酒瓶形式的取材横亘古今,既有《西游记》的经典人物,亦有手机或军舰的造型。
6.
刘唯艰
“外婆的手”纸上绘画系列中,刘唯艰用一种使用词汇造句的方式组织画面。蔬菜、鸡蛋、铁艺、画家小时候看到杀猪的内脏,以及不知名的柔软物体——他将记忆中老家外婆的手足特写以及与这些她相关的物件组织、串联、堆积起来,让这些元素所代表的意义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意义阐释的综合体。这种“立体”的肖像描绘方式,蕴藏着种种平凡又满怀情感的生活细节。
7.
于吉
在于吉的雕塑《石肉-叠影》中,连同一盏灯,人形肢体的水泥部件被放置在一个“去装饰化”的沙发座椅上,似乎在回应装饰去除动作的历史起源与含义。于吉对材料和形式的安排显得灵动。这种灵动亦潜藏在这类形式的单人沙发在中国流行的历史之中。此类家具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上海,几乎普及于各家各户,大多由家中一家之主亲自动手制成。因此,于吉各地搜罗此类沙发时,看到了表面雷同,内里却大相径庭的各种制法。它承载了一代人对家的理想,带有能引发时代共鸣的情感温度。
8.
王卫
在《全景-4》中,王卫用马赛克描绘了深圳著名景点“锦绣中华”的俯瞰场景,贯穿展厅的地面,似乎在引申这种材料的另一对特质:既能展示于公共的、喧闹的场景内,又能在室内与居住者形成亲密的联系。展场中,马赛克壁画被隔墙分割为两个画面。受马赛克瓷砖的材料限制,一个著名景区的全景画面在此只能以一种低像素的方式所显现。由于观看视角和呈现方式的改变,作为传统装饰材料的马赛克瓷砖实现了意识形态上的一次波动与转移。
9.
李占洋
《吃米》受川渝地区常见的传统实用器物鸡槽的启发——米撒在鸡槽中间的鼓包上,会均匀地掉落在四周的凹槽里,让每只鸡都能围绕在凹槽四周平均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艺术家引入东方美学的概念,将鸡槽鼓包改造成中国古代博山炉等器物中常见的须弥山形盖造型。这样一来,这些家禽似乎啄食的是香灰——寻求解脱,供养神灵的灰烬。世俗和超越之间由此形成一股饶有趣味的张力。
10.
杨茂源
杨茂源,《羊No.7》,2001年,装置,260 cm×200 cm×190 cm(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宝蓝色的《羊No.7》像一只沉默的、体积庞大的绒毛玩具。事实上,这充气雕塑的表面,是由漂染过的整羊皮毛拼接而成,暗示出游戏、空虚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11.
SANS
文化广场座椅现已逐步消失于人们视野之外,它所拥有最基本价值——公共性——亦逐步消弭。长期居住于深圳的SANS成员意识到,这些座椅已经从公共财产转变为价值上的社会资产。当一项社会资产被金融化时,其原有功能和价值会被不可避免地替代。在装置作品《资产项》中,通过情景化的空间设置,SANS希冀重新调整这些座椅曾代表价值的可见度。
11.
《装饰》杂志
《装饰》杂志始创于1958年,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工艺美术综合性学术刊物,早期的参与者包括张光宇、张仃、雷圭元、沈从文、吴劳、丁聪等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杂志以“装饰”为名,寄托着老一辈艺术家对装饰、美化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1961年,《装饰》杂志长期停刊。至此,《装饰》杂志出刊历时四年,共出版了12期杂志。这12期发行量极大,在美学上对日后中国的设计及工艺美术行业影响深远。
正在展出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2021展期:2021年12月19日 - 2022年5月22日地点: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华侨城生态广场
相关链接:☞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在深圳华侨城启幕
☞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是如何炼成的?十个单元背后的故事☞ [ OCAT 双年展 ] 十个展览单元详解☞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联合策展人杨紫:与其说我选择艺术家,不如说我在扮演他们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参观信息
开馆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网站:www.ocat.org.cn
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邮箱:info@ocat.org.cn
---------
点击关注,走进OCAT深圳馆